2010-04-01
最近這幾年陸續有些偉大的藝術家或世界名畫的真蹟到台灣展出,
許多老師與家長趁這個機會帶孩子們從事美術教育的戶外教學。
其實我認為孩子的美感教育培養要從藝術與繪畫的源頭,
也就是從大自然裏直接去體會,
也就是在真實的世界裏用各種感官去摸、去聽、去看、去感受,
而不是藉由間接的媒介去認識美。
不過,我還是帶孩子去看梵谷展,
主要是知道這次展出的作品中大多是早期所畫,而且有許多是素描或草稿。
我想讓孩子看到,即便這麼偉大的藝術家在達到成熟的完美創作之前,
還是得歷經許多不斷修正,自我鍛鍊的過程。
我認為不管在學習任何領域,從藝術、醫學或建築,甚至體育、高科技…等等,
若是我們永遠只看最新、最優秀、最傑出的作品,
即便花費用多的時間,也只會是個門外漢,永遠也不成專家,
就像我們觀摩一篇傑出的文章,在似乎渾然天成的作品中,
其實我們是學不到多少東西的,
但是假如我們能夠看到作者的草稿,
看他如何把辭不達意、不妥當的地方修改到最後的行雲流水,
從中所得到的收獲才會大,
就像科技的進展一樣,
當我們知道前人如何犯錯、如何去修正、如何從粗略到精密,
當我們知道前人如何犯錯、如何去修正、如何從粗略到精密,
從中探索出他們是從那獲得最初的靈光一閃?
經後如何去思考?中間有哪些的推理?
經後如何去思考?中間有哪些的推理?
換句話說,若是能從不成熟或者失敗的作品一直看到優秀與最終的傑作,
可以學到最多的東西。
或許是來自於此的體會,使我即便在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也非常重視錯誤對學習的重要性。
從小學開始有考試之後,我就要孩子分門別類準備「錯誤本」,
我們完全不重視考試成績,
但是要他們把寫錯的題目抄下來,想辦法搞懂。
但是要他們把寫錯的題目抄下來,想辦法搞懂。
甚至每當孩子考得不好 時,反而會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
鼓勵他們說,因為錯這麼多,我們才知道有這些東西是不懂的,
也常常會強調,找出自己不懂不會的地方是最大的收獲。
然後在平常複習或準備未來的考試時,就加強把那些錯的題目弄懂。
雖然我們完全不在乎孩子們的成績,
但是當他們養成把「錯誤本」的題目都搞懂了,
但是當他們養成把「錯誤本」的題目都搞懂了,
成績其實也會不錯的。
平常考時最忌諱亂猜,因為萬一猜對了,
就喪失了真正弄懂那個觀念的機會。
就喪失了真正弄懂那個觀念的機會。
一般來說,考試答錯有幾種可能,除了粗心大意或誤解題目之外,
很多是因為沒有真正瞭的理解,有時候自己以為已經了解透徹,
其實並不是,
其實並不是,
可能只是硬記下那個題型或現象,那麼只要題目稍加變化就又不會了。
依照我自己過去讀書乃至於到今天學習各種新的知識或領域的經驗,
我發覺有了「錯誤本」,對於整個學習過程會相當的安心,
那些錯誤以及不會的觀念,即便短時間之內還是沒辦法完全理解,
但是當我知道只有那幾個地方不懂,
就會很放心且有信心地面對其他所有剩下的部份。
就會很放心且有信心地面對其他所有剩下的部份。
而且當有了「錯誤本」之後,
就能夠常常有效率的針對那有限的習題重新溫習與思考。
就能夠常常有效率的針對那有限的習題重新溫習與思考。
很多學生都會犯一個毛病,也就是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早就會做的習題,
會做的題目反覆不斷重做,不會做的題目卻一直跳過去,
其實這樣永遠學不到新的東西,也無法真正增強自己的實力。
「錯誤本」真的很重要,
或許我們要再想一下「為什麼要考試?」「為什麼要做題目?」
或許我們要再想一下「為什麼要考試?」「為什麼要做題目?」
做題目不就是希望找出哪些東西自己還不會,
哪些東西自己還沒完全掌握,
哪些東西自己還沒完全掌握,
因此讀書的重點不就是應該放在自己還沒有把握的東西上嗎?
本文轉載自李偉文部落格
我的心得~
還記得國小.國中的時候~只要考試有寫錯或是沒考滿分
還記得國小.國中的時候~只要考試有寫錯或是沒考滿分
老師就是照分數賞籐條
不過
現在想想~
不過
現在想想~
當時被打比較多下的人~好像成績也不會比較好 ~
唸書學習在當時的樂趣好像讓"希望考試不會被打"取代
焦點放在不想被打.害怕被處罰
或是怎樣可以讓被打的地方痛楚降低.....
這種"反錯誤","害怕錯誤"的情結
現在依然在許多的真實人生道路上一直延續著!
以我活在害怕錯誤的經驗裡而言
這樣不會比較好~
因為這樣會很容易選擇封閉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